最近,很多眼科医生及朋友圈都在讨论视频中的一幅画,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看这副画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能出现立体视觉,那么,这是真的吗?

(视频部分截图)

相关视频链接:https://v.qq.com/x/page/t1334me4ivw.html
 

  很多人纳闷,单眼没有立体视觉,那为何看这幅画的时候,闭一只眼用另一只眼睛看,与画保持20公分距离,立体视觉就出现了呢?

  所谓立体视觉,双眼同时注视某物体,双眼视线交叉于一点,叫注视点,从注视点反射回到视网膜上的光点是对应的,这两点将信号转入大脑视中枢合成一个物体完整的像。不但看清了这一点,而且这一点与周围物体间的距离、深度、凸凹等等都能辨别出来,这样形成的像就是立体的像,这种视觉即立体视觉。

  立体视觉是人眼在观察事物时所具有的立体感,人眼对获取的景象有相当的深度感知能力,而这些感知能力又源自人眼可以提取出景象中的深度要素。立体视觉的形成机制如下:

  1、双目视差

  由于人的两只眼睛存在间距(平均值为6.5cm),因此对于同一景物,左右眼的相对位置是不同的,这就产生了双目视差,即左右眼看到的是有差异的图像。

  2、运动视差

  运动视差是由观察者和景物发生相对运动所产生的,这种运动使景物的尺寸和位置在视网膜的投射发生变化,使产生深度感。

  3、眼睛的功能调节

  人眼的调节功能主要是指眼睛的主动调焦行为,是通过眼睛的晶状体进行精细调节的。焦距的变化使我们可以看清楚远近不同的景物和同一景物的不同部位。晶状体的调节是通过其附属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来实现的,肌肉的运动信息反馈给大脑协助立体感形成。

  4、视差图像在人脑的融合

  融合是大脑的高级功能,双眼图像的融合过程,首先要依靠双眼在观察景物的同一会聚机制,即双眼的着眼点在同一点上。这种机制使得人的左右眼和在景物上的着眼点构成了一个三角形。通过这个三角形我们就可以判断出所观察的景物距人眼的距离了。为实现这种机制,人眼肌肉需要牵引眼球转动,肌肉的活动再次反馈到大脑,使双眼得到的视差图像在大脑中融合。

  除了以上的几种机制外,人的经验和心理作用也对景象的深度感知能力有影响,比如说图像的颜色差异、对比度差异、景物阴影甚至是所观看显示器的尺寸和观察者所处的环境,都影响着我们的立体感觉。

  由此看来,具有双眼不一定就有立体视觉,而单眼也并非就没有立体视觉。前面说到立体盲,凡是造成影响大脑融合功能的眼病和脑病,都可能形成立体盲,比如弱视、斜视、屈光不正、屈光参差等;有人先天缺乏大脑的融合功能,也就没有立体视觉。

  单眼为什么也会形成立体视觉?

  苏大理想眼科医院小儿眼科专家牛兰俊解释,立体视觉的主要形成机制中,除了双目视差以外,还有运动视差和眼睛的调节功能,当失去了一只眼睛的时候,只要另一只眼睛的功能良好,通过眼睛的调节功能,大脑同样可以接收到不同焦距的视觉信号,这时只要大脑的融合功能完好,就可以将不同焦距的视觉信号融合,同样可以感受立体图像。

  在失去一只眼睛而失去双眼视差之初,立体视觉会受到影响,但是随即大脑将改变工作习惯,眼睛的调节功能在立体视觉形成中将逐渐发挥更大的作用,加上运动视差和对图像的颜色、对比度、景物阴影的等方面感知能力的提高,以及生活上的适应和经验的积累等,从而逐渐形成与双眼立体视觉相似的单眼立体视觉。

  但是,弱视、斜视、屈光不正、屈光参差等问题都可能造成立体盲,这也意味着眼科治疗不仅是为了提高视力,同时也是为了改善立体视觉,使得立体视觉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