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年龄阶段的屈光状况

  (一) 各年龄段屈光类型的比例

  屈光状态或类型与屈光不正的概念不同,前者包括正视眼及后者。图3-2是出生后各年龄阶段静态屈光类型占同龄受检者的百分数。从靠左侧的儿童部分可以看出:16岁以下儿童远视、正视和近视这三类屈光状态,随年龄增加,屈光不正类型频度呈一定的规律性变化。横坐标表示受检者的年龄,纵坐标表示该屈光类型受检人数的百分率。

  图3-3所示的数据来自Cook,样本是1000例新生儿,在阿托品麻痹睫状肌之后,测定的屈光状态。图中所示横坐标为屈光不正类型和度数范围;纵坐标不同屈光度范围内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率)。

  从上图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新生儿是远视眼。正视眼和近视眼很少。出生后随年龄的增加,远视眼不断地减少,正视眼和近视眼不断地增加。

  (二) 不同年龄段的屈光状态

  儿童群体静态屈光状态在统计学上呈现正态分布。只是不同年龄的峰值不同。汪芳润总结认为一般峰值不都 不在0D。4-6岁为+2.0D;7-9岁为+1.07D;10-12岁为+0.28D;13-15岁为-0.19D;16-18岁为-1.46D。

  (三) 各年龄段屈光不正的生理范围

  王芳润总结4岁为+2.19 ± 0.40D;5岁为+2.17±0.44D;6岁为+1.65 ± 0.45D;7岁为+1.40 ± 0.59D。也就是说,在为儿童检测屈光状况之后,若出现年龄生理范围的读书,视力发育又正常的,可以不矫正。

  (四) 各种类型屈光不正的发展趋势

  根据各年龄段静态屈光的生理范围和屈光要素随年龄的变化规律,可以大致预测受检儿成年后的屈光状况。汪芳润经总结而那位4—5岁术时>+2.50D;6S岁时>+2.00D;7岁时<+1.30D者发育成正规眼和近视眼的可能性大。

  (五) 散光的发生率

  正常新生儿和婴幼儿中绝大部分都存在散光,有I起是角膜散光。这些散光大多是循规的。即远视散光的轴位多在90°及附近;近视散光的轴位多在180°及附近。

  英国和美国有人研究了5岁以内婴幼儿三挂钩的发生及变化趋势。他们发现:一岁以内,散光较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Atkinson等曾纵向观察2岁以内散光儿童20例的变化。发现散光的平均值多较成人散光的平均值(0.75DC)高。变化趋势是度数随年龄增加而减少。

  徐翔等2000年曾测量9—10岁正视眼儿童60例115只眼的角膜表面形态。发现正视眼儿童的角膜表面也存在一定量散光。他们所测角膜垂直和水平曲率的平均值在0.80D左右,即有1.00DC以内的散光。他们讨论认为:这些儿童的散光不表现出来的原因可能是被晶体散光中和了。

  王丽华1997年在测量3—7岁的1538例3076只眼的屈光状况时发现,≥ 0.50DC的散光有1215只,占检影验光例数的4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