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屈光学特点

  一、各屈光要素的变化规律

  屈光的相关因素很多,例如: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体厚度、屈光间质的屈光指数、角膜和晶体前及后表面以及两个主经线的弯曲度、晶体前后位置、甚至倾斜度等等共计43项。称前5项为屈光要素。由于儿童正处在活跃的发育期。在这一时期,眼的屈光要素也随年龄移植呈动态变化。

  (一)眼轴长度:

  从出生至成年,其眼球前后轴总共增长6.5~8mm。

  各家报道,出生眼球前后轴的长度的约数不等,为12.5~17mm。这可能与样本大小、受检者的种族、屈光类型等因素有关系。

  关于成年人眼球前后轴的长度,李凤鸣、Stenstrom、黄黄琳等均报告为24mm左右。

  10岁23.00±2.44.至与其增长速度问题,各家报道比较同意:多数作者认为:生后一年半之内的长势较快,1年半共增长4mm;1—3岁次之;3—7岁更慢。1.5—5岁,这三年半期间,才增长1.1—1.2mm。平均每年增长0.31~0.34mm。5—13岁这8年增长1.3—1.4mm,平均每年只增长0.16—0.175mm,生长速度可谓减慢。参见图3-1.

  (二)角膜曲率:指角膜中央3mm直径区域内的光学表面的弯曲度。随眼轴的增长,角膜曲率半径增加,曲率减少。角膜曲率可用屈光力来表示。新生儿角膜的屈光力为51.00—55.00(D)。出生后6个月降到了45.00D。有人测量了3、5、7、8、8、9、10、11、12岁共八个年龄段儿童的角膜曲率,发现3岁幼儿的角膜屈光力降至43.56 ±1.26,即已达成人水平。两条主径的角膜曲率并不相等。呈顺规托克(Toric)面形状。Toric含义是石柱基地底座的石鼓凸面。就相当于同号凸面球及凸柱透镜合一所磨成新透镜凸面的形状。顺规指角膜较平坦的子午线在180°左右。小儿的角膜虽然多有小于1.00DC的生理性散光,但因被晶体散光所抵消。普通验光法未必查得出来。只有用角膜曲率计和地形图方可查出。

  (三)前房深度:

  因出生后眼轴、角膜曲率和晶体大小及相对位置都在变动,变化的综合后果是前房深度增长。张丽军连续观察了3岁儿童108只眼的前房变化共3年,一年报告这批3岁幼儿前房深度为2.89±1.21mm;第二年即4岁时为3.28±1.35mm;第三年即5岁时为3.45±12.08mm。朱晓青等1999年报导了6个月至12岁儿童的100只正常眼的前房深度:6个月—4岁组为2.653±0.304mm;4—12岁组为2.869±0.238mm。按李凤鸣中华眼科学指导,成人前房轴深3.0—3.5mm,近视眼略深,远视眼略浅的说法。说明至5岁左右,前房深度大致稳定。

  (四)晶体的形状和厚度

  在胚胎发育时期,体表外胚叶与视杯相对的部位下陷,形成一晶体泡。体表的生发细胞被包裹在囊内。这些细胞就是晶体纤维的生发细胞。从出生前至于终生,不断分裂,形成性的晶体纤维。原先的纤维被压向囊中央。这些被压向囊中央的纤维形成晶体的核。所以晶体的核也是分层的,较中央是较早形成的胎儿核。这就使得:晶体在新生儿时期,几乎是球形的。直径为5mm,而成年人晶体直径为9-10mm。出生时,晶体重量为65mg,到一岁时平均为125mg(毛思红等)。第二,晶体从周边向中央,其密度逐渐增加,形成梯度。也就是远离视轴,接近悬韧带部分的晶体密度小。近核,近视轴部分的密度大。第三,出生后除了眼球前后轴外,其他方向的轴也在生长。由于特别是悬韧带的牵拉,晶体就从近球形变成一种“烧饼”形,其截面为“纺锤”形。其表面的弯曲度,在出生到至多三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小。上述第二和第三两条,使晶体的表面从视轴到周边,球面像差逐渐增加。这就是散瞳后,成像不清楚的原因之一。

  至于晶体的厚度,1994年王卫群以超声仪测量了出生到7岁之正常儿童的晶体厚度。其中所测新生儿32之言为3.64±0.21mm;1岁34只眼为3.65±0.26;3岁30只眼为3.69±0.18mm;7岁40只眼为3.76±0.25mm。按何守志所报告的,成年人晶体平均厚度为4—5mm计算,约至4岁,晶体厚度的发育基本稳定、闫洪禄认为:在出生后,晶体是渐渐变薄、变扁的。至5岁停止变化。晶体的屈光度从出生+34.40D降至+18.08D。

  (五)屈光间质的屈光指数(N)

  儿童眼屈光间质的屈光指数未见专著报导。儿童期间,细胞含水量相对丰富。众所周知空气的屈光指数是1.00.水的屈光指数为1.33(徐广第)。有关承认屈光间质的屈光指数报导:角膜为1.376(Gullstrang、李凤鸣)、房水为1.336(Gullstrand)、晶体周边为1.386,核部为1.43(徐广第)、玻璃体为1.336(Gullstand)或为1.3349(赵东升)。Alfred Rosenbloom报告角膜似乎1.376、房水是1.336、全晶体为1.41。玻璃体为1.336.所以儿童屈光间质除房水外,其余各部屈光指数的理论值都应较成人相对低。但相差甚微。

  儿童各屈光要素随年龄增加的变化规律给医生很多启示。使医生得到了很多相关的数据。例如:各年龄段屈光不正患儿初次眼光后的复检周期。通过儿童时期检测出屈光度预测同一人成年后静态屈光的基本状况。确定儿童各年龄段的生理范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