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家长圈热议的“学习困难门诊再添新成员!继“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后,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近日推出新的门诊“视觉与学习困难”门诊。据悉,首日接诊量突破10例。一位8岁男孩哭诉着:“书本上的字像跳舞的小人,我抓不住它们……

  近日,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推出的“视觉与学习困难”门诊引发关注。开诊首日,10余名家长带着孩子慕名而来,其中一位8岁男孩的描述令人深思:“书本上的字像小人在跳舞”“密密麻麻的字像子弹飞过”“看书久了头晕头痛”。

  经检查,男孩双眼存在中高度散光(250度和350度),且融合功能异常。这类因视觉问题导致的学习障碍,在传统教育场景中常被误认为“粗心”或“态度问题”,却可能是孩子视力健康亮起的红灯。

  医生表示:“视觉是儿童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约80%的学习内容依赖视觉完成。若存在散光、调节异常或双眼视功能障碍,可能直接影响阅读速度、理解能力,甚至引发厌学情绪。”

  ▲图源:网络

  1. 常见视觉障碍类型

  散光与屈光参差:导致文字变形、重影,如案例中的男孩因散光出现“文字浮动”现象。

  调节功能异常:表现为阅读时频繁眯眼、疲劳,甚至出现“串行漏字”。

  双眼视功能障碍:融合功能或立体视异常,可能引发头痛、阅读效率低下。

  视觉空间能力不足:影响数学应用题理解、几何图形认知,如“抄错列式”“左右不分”。

  2. 对学习的具体影响

  阅读障碍:视觉加工能力与汉语阅读流畅性密切相关。视觉功能缺陷可能导致阅读速度慢、错别字多,甚至排斥阅读。

  数学困难:空间感知能力不足会影响几何题解答和应用题理解,如“看错数字”“无法建立三维空间概念”。

  情绪问题:长期因视觉问题受挫,可能引发焦虑、自卑,甚至厌学。

  1. 检查流程

  • 基础视力筛查:包括裸眼视力、验光、眼底检查。

  • 视功能专项评估:调节幅度、融合范围、立体视等12项指标。

  • 家长问卷:了解孩子学习表现、用眼习惯及家族病史。

  2. 个性化治疗方案

  • 光学矫正:例如配戴角膜塑形镜、离焦眼镜,使用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等。

  • 视觉训练:

  1.通过翻转拍、字母表训练改善调节灵敏度。

  2.使用红绿立体图、裂隙尺强化融合能力。

  3.借助VR设备提升空间感知能力。

  4.调整读写姿势、控制用眼时间(遵循“20-20-20”原则)。

  ▲图源:网络

  • 定期检查:0-6岁儿童应接受13次视力筛查,学龄期每半年检查一次。通过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孩子视力的细微变化,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 科学矫正:散光、屈光参差需及时配镜,避免“等孩子长大自愈”的误区。例如角膜塑形镜(OK镜)。它通过连续过夜配戴达到白天无需戴镜就能获得清晰视力目的,并可以有效控制近视进展。对于近视发展较快的孩子,角膜塑形镜在控制近视进展方面有着显著优势。

  • 家庭训练:- 调节训练:每日进行“远近交替注视”练习(如看5米外物体5秒,再看30厘米处手指5秒,重复10次),有助于锻炼孩子眼睛的调节能力,缓解视觉疲劳。- 视觉追踪:用“找不同”“走迷宫”游戏锻炼眼球运动能力,提升孩子视觉追踪和注意力集中程度。

  即日起,关注孩子的“眼神”健康,定期带孩子进行全面视功能检查。早期发现、科学干预,才能让孩子真正“看清”知识的轮廓,找回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