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病人的头颅正中平面和双眼旋转中心确定的水平面的交线上放置一个视标,让病人注视这个目标。把远处的目标,逐渐向近处移动,或者从近处逐渐向远处移动,病人的双眼不断追随目标,双眼的视轴逐渐集合,或者逐渐分开,视线始终指向注视目标。这种运动称为双眼异向运动。实际上,双眼异向运动可以划分为:集合和分开运动,也称为对称性,第二是非对称性的。上述集合运动是对称性,还有一种形式的集合运动是非对称性的,比如右前方一个目标,逐渐向病人移近,两只眼一直注视目标,两眼的视轴逐渐集合,集合的方向不同,集合的幅度也不同,这种集合称为非对称性集合。

  当患者进行对称性集合的时候,把注视目标从30-40cm远逐渐向病人移近,直至一只眼不能继续注视目标,转向颞侧。这一点与双眼眼球旋转中心连线的距离,就是集合近点的大小。从临床的经验得知,两只眼的眼眶外缘的连线通过两只眼的旋转中心。也就是说,在确定集合近点的时候,实际上参考了这条线。也就是参考一只眼的眼眶外缘。

  这样检查到集合近点,同时,也看能够判断主演和非主演。当两只眼的运动功能是正常,视标由远及近,运动到集合近点的时候,一只眼放弃注视,转向颞侧,这只眼就是非主眼,一直维持注视的眼是主眼,也称为优势眼。

  图4-10.中所示,鼻尖逐渐向鼻根部移,当患者看到笔尖变成两个小时,这一点即为主观集合近点,集合近点的正常值是8-10cm,大于10cm是集合不足;小于5cm是集合过强。集合不足的病人,集合近点可能大于25-30cm,甚至更远。在检查近距离眼位的时候,经常发现显性外斜视,一旦把视标向远处移动,比如1m,病人的眼位就是正位。说明病人的集合近点变远了。经过多次测量,或是经过多次训练,多数病人的集合近点能够变近,有的很容易变近。在病人的积极配合下,经过多次检查,集合近点可能恢复正常。实际上,这个检查结果也许不能反映患者的真实情况。仅仅检查集合近点,不能确定病人的集合功能正常与否。

  主观集合近点 用同样的方法检查,当注视目标逐渐向受检者移近,达到某一点的时候,患者报告看到视标变成两个了,即出现复视了,这一点称为主观集合近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客观与主观集合近点可能存在差别,也许和颞侧视网膜抑制相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