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复视

  双眼单视圆上的点都能够落到视网膜的对应点上,所有这些点付出的光线刺激视网膜之后,都能够产生双眼单视。还可以这样说,凡是位于双眼单视圆之外的点,在Panum’区之外,在视网膜的非对应点成像,这些非对应点存在视差。在后一种情况下,则出现复视。

  如果受检者注视前方一个目标,比这个目标远的或者近的目标,按照理论来说,这些目标都或落到双眼单视圆以内或以外,这些目标可能诱发的复视,这种复视称为生理性复视。具有正常双眼单视的人,生理性复视很容易得到证实。参照图2-3,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在正面墙上有一个明显的标志,比如一张油画上树干,这个树干位于观察者头颅的正中平面上。在受试者正前方阅读距离上垂直放置一根铅笔,这根铅笔也位于头颅的正中平面上,与树干平行。铅笔比较近,树干比较远。我们先注视油画上的树干,这时候发现铅笔变成两个,受试者闭上一只眼,可以发现对侧的一个物像(铅笔)消失。即闭上右眼,左侧的物像消失。换一句话,注视远方目标的时候,近处的目标是交叉复视。即右眼看到的物像位于左侧,左眼看到的物像位于右侧。

  图注:图A所示,双眼注视远处目标F点,近处第二目标P’ 点产生交叉复视,P’成像在视网膜黄斑颞侧,或称为颞侧视网膜成分的主观视觉方向指向鼻侧,两只眼产生交叉复视;图B所示非叉复视,即同侧复视,双眼注视近视目标F,远处第二目标P成像在视网膜黄斑的鼻侧,或称之为鼻侧视差,鼻侧视网膜成分的主管视觉方向指向颞侧,形成同侧复视,也称之为交叉复视。

  如果以两只眼的黄斑中心凹为参照物,近处的目标成像在颞侧视网膜上,存在水平视差。如果两只眼注视铅笔,则看见一根铅笔。这时候远处的目标产生复视。交替遮盖两只眼,可以发现同侧复视出现。因为比较远的物体在黄斑鼻侧成像,物像的空间定位是颞侧,所以属于同侧复视。

  生理性复视的临床意义

  生理性复视是双眼视觉的基本性质,具有双重的临床意义。偶尔有人能够感觉生理性复视的存在。患者可能会因此去找眼科医生。在眼科经过全面检查之后,如果发现患者确实不存在畸形眼外肌麻痹或者其他诱发复视的病因,而且不存在显性斜视,医生就应该得出下面的结论,患者出现复视可能属于生理性复视,生理性复视是正常双眼视觉的一个特点。在共同性斜视经过治疗之后,生理性复视是否出现,这是一个非常有用指标,用于衡量患者双眼视觉是否恢复。如果存在生理性复视,说明患者的双眼视觉恢复的比较好,比如,外斜视患者手术后,生理性复视恢复,说明颞侧视网膜抑制消失,双眼单视恢复得比较好。

  生理性复视不是视觉实验本身产生的现象,而是视觉系统固有的生理现象。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没有发现复视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干扰。为什么呢?

  自从建立双眼视觉之后,我们就习惯和适应双眼视觉与生理性复视,平时,生理性复视总是处于抑制状态,我们从来不会感觉到它的存在。如果患者一只眼发生外直肌麻痹,出现内斜视,一只眼注视前方的目标,另一只眼发生内斜,斜视眼视网膜上的物像向鼻侧移位,患者产生同侧复。如果患者的内直肌发生麻痹,眼球外斜,偏斜眼的物像位于颞侧视网膜,则患者产生交叉复视。急性麻痹性斜视出现的复视是有规律的,也就是说眼位偏斜的方向与复视像偏离的方向相反。所以,根据复视的位置分布规律,能够分析那一条眼外肌属于麻痹肌。

  这类复视是正常知觉状态下出现的复视。也就是说患者的视网膜对应是正常的。属于正常知觉状态对于异常的运动状态的反应。

  一般情况下,共同性斜视发病比较早,尽管视轴处于偏斜状态,患者也不存在复视。一只眼是视觉信息传递到大脑皮层可能受到抑制。这种特殊的适应能力是不可缺少的,视觉中枢能够选择性的剔除一些“干扰的”,“不希望有”的神经冲动,使得这些神经冲动在意识中消失。无论是在正常视觉状态下或是在异常情况下,这种抑制现象非常必要的,在检查法一章中,还要讨论到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