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高温与高湿像一张大网,一边用烈日炙烤,一边用潮气包裹,而我们的眼睛正处在这张网的 “薄弱环节”。平常的小事看似寻常,却可能在三伏天里悄悄引发角膜炎、干眼症、结膜炎等一系列眼部问题。本文不仅细数这六件伤眼小事危害,更附上针对性应对指南,帮你给眼睛筑起一道 “三伏防护墙”。
三伏是什么?
l 定义:三伏天是夏季中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时段,属于二十四节气外的传统时令,由 “初伏、中伏、末伏” 组成。
l 时间: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时长 30 天或 40 天。
l 气候: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此时段日照强烈(紫外线指数高)、气温常超 35℃、空气湿度大,是一年中 “湿热交加” 的典型时期。
三伏天伤眼的六件小事及应对指南
1. 紫外线
→日光性角膜炎(短期急性损伤,眼痛、畏光、流泪)
三伏期间的紫外线强度远超其他季节,紫外线直接照射眼睛,短期可能引发日光性角膜炎,导致眼痛、畏光、流泪;长期累积则会加速晶状体混浊,增加白内障的发病风险。
→应对紫外线,筑牢 “防晒墙”
l 佩戴合格的太阳镜
l 在紫外线强烈的时段,尽量避免长时间户外活动
l 阴天的紫外线强度仍能达到晴天的 60% 左右,也需注意防晒
2. 贪凉饮冰
→眼疲劳(视物模糊)、功能性眼胀(短期眼压波动引发,伴头痛)
炎热的三伏,很多人喜欢贪凉饮冰来解暑,但从中医角度说,过量冷饮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气血运化不畅,而 “目为肝之窍”,气血不足可能引发眼周血液循环减缓,出现眼疲劳、视物模糊的症状。西医认为,快速摄入大量冷饮可能刺激迷走神经,引发眼部血管收缩。
→合理饮冰用冰,把控 “冷热关”
l 避免直接从冰箱取出就饮用,可以先放至室温 5 分钟左右
l 不要空腹喝冰饮,以免对身体造成更大刺激。
l 适量喝常温的绿豆汤、菊花茶等饮品解暑
3. 依赖空调
→干眼症(干涩、异物感)、过敏性结膜炎(眼睛发痒、分泌物增多)
三伏天里,空调成了不可或缺的 “续命神器”,但空调房湿度常低于 30%(正常需 40%-60%),眼表泪膜蒸发速度是常温下的 2-3 倍。 同时,空调滤网若未及时清洁,会滋生霉菌、尘螨等,这些污染物随气流进入眼表,还可能诱发过敏性结膜炎,表现为眼痒、眼睑水肿、有黏液分泌物等。
→科学使用空调,调节 “温湿度”
l 在空调房放置电子湿度计
l 建议选择冷雾型加湿器,避免霉菌滋生
l 定期清洁空调滤网,减少污染物的释放
4. 玩水感染
→红眼病、细菌性结膜炎、棘阿米巴性角膜炎
三伏天去玩水深受大家的喜爱,泳池及水上乐园消毒用的氯超标会破坏眼表黏膜,而消毒不足则可能存在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引发细菌性结膜炎。若感染腺病毒等病毒,还会导致 “红眼病”。自然水域可能含寄生虫,如棘阿米巴原虫,一旦侵入角膜,引发严重的角膜炎,出现剧烈眼痛、视力骤降等症状,治疗难度较大。
→安全玩水,做好 “防感染”
l 佩戴密封性好的硅胶泳镜,选择带 “防雾涂层” 的款式
l 玩水时避免频繁摘戴揉眼,出现不适时先滴人工泪液冲洗。
5. 大量出汗
→刺激性结膜炎(汗液盐分刺激眼表,出现结膜充血、灼热感)
三伏天容易大量出汗,汗液顺着额头、鬓角流入眼睛,汗液中的盐分、尿素等代谢物会直接刺激眼表黏膜,导致眼睛发红、刺痛。如果反复汗液入眼且未及时清洁,可能诱发慢性结膜炎,出现眼痒、分泌物黏稠等症状。
→应对大量出汗,做好 “清洁护”
l 在户外可以戴吸汗头带,减少汗液流入眼睛。
l 出汗后,用干净纸巾轻擦眼周,注意不要直接擦眼球。
l 汗液进入眼睛,出现不适时可以滴人工泪液冲洗。
6. 睡眠不足
→眼周水肿、干眼症、眼疲劳(视物模糊、重影)
三伏天昼长夜短,加上闷热天气影响睡眠质量,很多人会出现睡眠不足的情况。眼睛的修复主要在睡眠中完成,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眼周血液循环变慢,血管淤堵,出现黑眼圈加重、眼周水肿等症状;还会使泪液分泌量减少,增加干眼症、眼疲劳的风险。
→保证充足睡眠,维持 “眼健康”
l 保证7小时的充足睡眠
l 睡前 1 小时远离电子屏幕,提高睡眠质量
三伏天的六件伤眼小事,看似是 “小麻烦”,却可能在反复刺激中累积成角膜损伤、感染性眼病等 “大问题”。即便做好日常防护,若出现眼痛、畏光、红肿、视力模糊等持续不适,也需警惕潜在病变。
医院眼科针对三伏天易患的眼病,具备“防—诊—治” 综合性方案。从紫外线损伤的早期筛查,如角膜地形图、黄斑 OCT 检查,到干眼症的个性化治疗,睑板腺按摩、强脉冲光治疗等,再到感染性眼病的快速诊疗,细菌、病毒检测及针对性用药,形成多学科团队、多科室联动,兼顾预防与治疗手段。
别让一时疏忽拖成眼部隐患,若眼睛发出 “求救信号”,及时来院,让专业医生为你的双眼撑起一整夏的健康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