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20日,由苏州市医学会与苏州大学理想眼科医院联合举办的“斜视与儿童眼病新进展学术会”在医院学术报告厅隆重开幕。本次会议聚焦前沿技术、临床案例及政策指导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吸引了来自全国百余位眼科同仁相聚苏州,共话儿童眼健康管理新未来!
会议开幕式由苏州大学理想眼科医院副院长尤海章主持。在热烈的掌声中,尤院长首先对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进行了详细介绍。
他们是:苏州市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谭秋生,苏州医学院副院长钟慧,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小儿眼科主任朱德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石家庄眼科医院院长王乐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斜视与小儿眼科主任李宁东,北京同仁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主任付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主任刘陇黔,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刘虎,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刘海华、李巧娴、妟晓明、李晓清等众多国内知名眼科专家;以及苏州大学理想眼科医院院长宋鄂、苏州大学理想眼科医院副院长牛兰俊、副院长尤海章等院领导也出席了本次会议。
苏州市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谭秋生、苏州医学院副院长钟慧、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小儿眼科主任朱德海,苏州大学理想眼科医院院长宋鄂先后发表致辞。
宋院长在讲话中指出:“作为一家三级甲等医院,我院始终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儿童青少年视力保护的战略部署,本次会议邀请到多位在斜视与儿童眼病领域深耕多年、成果卓著的知名专家担任讲者,多维议题聚焦前沿,破解临床实践难题,确保内容兼具权威性与指导性。旨在搭建‘学术交流、技术创新、临床规范’三位一体的高质量平台,推动斜视与儿童眼病诊疗体系向精准化、规范化迈进。”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小儿眼科主任朱德海代表专家团致辞。他表示,儿童眼健康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支点。当前斜视与小儿眼病诊疗面临发病率上升、基层诊疗能力不均等挑战,期待通过本次会议促进多中心协作,共享前沿成果,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患儿。
苏州市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谭秋生强调:“医学会将持续支持儿童眼健康领域学术建设,本次会议紧扣政策导向与临床需求,既是对国家儿童视力保护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提升苏州地区眼科诊疗水平的重要举措。”
苏州医学院副院长钟慧则从产学研融合角度提出期望:“苏州医学院将与临床机构深化合作,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推动眼科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助力构建‘预防-诊疗-科研’一体化的儿童眼健康服务体系。”
接下来,学术讲座环节,各位专家学者分别进行了话题讲座。其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石家庄眼科医院院长王乐今就《眼球震颤的手术治疗》这一课题,分享了改良型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术临床经验,通过术中眼动仪实时监测技术,将术后眼震频率降低率提升至82%,并提出“基因型-表型-术式”精准匹配策略。
苏州大学理想眼科医院副院长牛兰俊教授通过《共同性斜视与双眼视觉》,系统阐述共同性斜视发病机制,提出“双眼视觉功能评估-个性化手术设计-术后功能重建”全流程诊疗模式,结合多例临床数据,论证早期干预对双眼立体视觉恢复的关键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斜视与小儿眼科主任李宁东通过《上斜肌麻痹诊疗误区》这一课题,剖析临床常见误诊误治案例,强调“眼位动态评估+眼外肌功能定量检测”的重要性,提出以Parks三步法为核心的规范化诊断流程,避免过度手术或保守治疗误区。
北京同仁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主任付晶教授通过《眼外肌的微观世界》,结合免疫组化与电镜研究成果,揭示眼外肌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提出TGF-β信号通路在斜视术后瘢痕形成中的关键作用,为抗纤维化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刘虎通过《眼型重症肌无力的诊断误区》课题,指出“单纯依赖新斯的明试验”“忽视上睑下垂波动性特征”等常见问题,强调眼眶CT与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检测的联合应用价值。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主任刘陇黔教授则是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诊治》这一课题中提出,“出生后6个月筛查-2岁前手术干预”的早期诊疗路径,分享改良型Harada-Ito术式在复杂病例中的应用,术后眼位矫正成功率达91.7%。
苏州大学理想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主任医师曹永梅通过《儿童近视防控低浓度阿托品应用体会》课题,阐述基于5年临床观察数据,分析0.01%与0.02%浓度阿托品的疗效差异,提出“个体化浓度选择+眼轴监测+角膜地形图随访”的安全用药模式。
会议特别设置疑难病例讨论专场,来自山西省眼科医院的张馨心医师分享的病例《抓了西瓜丢了芝麻》引发全场热烈探讨。通过真实病例探讨,提升临床思维的全面性与精准性。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标志着苏州在儿童眼健康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与临床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未来,苏州大学理想眼科医院将联合高校、企业及国际合作伙伴,继续举办高水平学术活动,为推动我国斜视与儿童眼病诊疗事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