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散瞳后孩子一直说看不清,能不能不做啊?”、“散瞳太麻烦,时间太长,有必要吗?”在眼科门诊,关于孩子“要不要散瞳”的问题,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家长和医生“讨价还价”。但其实,散瞳是近视防控、科学配镜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孩子真的非做不可吗?一起来听听专业医生怎么说!
一、为啥要散瞳验光?
很多家长会疑惑:“我去眼镜店配眼镜都没散瞳,孩子为什么一定要?”这是因为儿童眼部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尤其是12岁以下的儿童,他们眼部的睫状肌调节能力强、张力大,在验光时容易因为睫状肌紧张而出现“假性近视”或度数不准确的情况。
尤其是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看书、用电子屏幕),会导致睫状肌持续收缩,晶状体变凸,产生调节性视疲劳或假性近视。此时如果不散瞳,就难以获得准确的屈光数据,可能出现:原本是远视,测出来却成了近视;实际度数不高,结果配出高于真实度数的眼镜。
所以,为了“看清孩子的真实视力”,就需要——散瞳验光。
二、散瞳会有哪些表现?
散瞳,指的是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如阿托品、托吡卡胺等)暂时放松眼睛调节功能,帮助医生准确判断屈光状态(近视、远视、散光)。常见的表现包括:
·瞳孔变大:散瞳后眼睛看起来“黑眼珠”变大;
·畏光、模糊:看东西模糊、有眩光感,尤其在阳光下更明显;
·避免危险活动:期间不建议骑车、剧烈运动,以防摔倒或撞伤。
以上都是正常的药物反应,具有可逆性,一般4-6小时后逐渐恢复(具体视所用药物和个体差异而定)。
三、安全性及散瞳频次?
其实散瞳是安全的,只要没有禁忌症,散瞳带来的副作用都是一过性,可逆的。
不同的睫状肌麻痹剂放松调节的效果有强有弱,持续时间也各不相同,医生会根据孩子年龄、屈光状态、是否有内斜视和以往散瞳的情况选择适合的药物。遵循医生的指导正确使用药物,用药后的4-6小时后,眼部情况都会恢复正常。
▲图源:网络
那么,是否每次验光都要散瞳?不一定每次都散!一般来说:首次验光的低龄儿童(尤其6岁以下):通常必须进行散瞳验光,建立“视力健康档案”;后续复查是否需要再次散瞳由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判断。以下几种情况,医生可能建议再次散瞳验光:
·很久未复查;
·视力突然下降或眼轴变化大;
·原有资料不全或已遗失;
·出现斜视、双眼视功能异常等;
·矫正视力达不到预期效果。
建议:3岁左右即可到医院建立视力健康档案;出现近视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无近视儿童每半年随访一次。
四、不仅用于近视防控
除了儿童散瞳验光,散瞳还运用于其他眼病:
1、眼底检查:瞳孔充分散大后,能更好地对眼底疾病进行诊断治疗。
2、治疗性散瞳:对虹膜炎或内眼手术炎症反应重的患者,散瞳治疗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
因此,这些人群检查视力时也会散瞳:
• 初次配镜或视力突然变化的情况。
• 高度近视、远视或散光患者。
• 眼底和屈光间质检查均正常,而视力较差,需要用散瞳验光的手段来排除有无屈光不正者。
▲图源:网络
总结:家长别怕,散瞳是“看清真相”的过程,散瞳验光虽“麻烦”,但却是为孩子眼睛负责的重要检查手段。它不仅能帮助医生获取精准的度数,更是判断孩子视力发育、制定近视干预方案的重要依据。但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按需散瞳,切勿自行用药或拒绝检查。让孩子从“看得清”走向“看得好”,从科学配镜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