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按揉攒竹穴……”这句伴随几代人成长的口令,藏着无数人对眼保健操的集体记忆。但近年来,关于 “眼保健操无用论” 的争议从未停歇,有人说它是 “世纪谎言”,也有人坚信它能保护视力。那么,眼保健操到底能不能预防近视?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持续半个多世纪的谜题。

  眼保健操从何而来?

  1963 年,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体育教研组刘世铭主任因自身高度近视,试图通过按摩穴位改善视力,自创了一套眼保健操。北京市教育局体卫处结合该眼保健操,编制出初代眼保健操,通过按摩攒竹、睛明、四白等穴位的动作,用于缓解当时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假性近视问题。但当时因缺乏临床数据,跳过了现代医学最基础的循证环节而受到诟病。

  1972 年,经过多次修订的眼保健操被纳入全国中小学课间制度,2008年新版眼保健操问世,截至 2024 年,这套操已在校园普及超过 50 年,累计覆盖超 3 亿青少年,成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独特的健康符号。

  眼保健操是否能预防近视?

  眼保健操对于近视的作用并非直接预防,而是辅助缓解眼部疲劳。从作用机制来看,眼保健操通过按摩眼周穴位,能够促进眼部的血液循环,放松眼部肌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长时间用眼带来的视疲劳症状。

  ▲图源:网络

  不过按摩前最好洗手,避免手上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随着手指接触眼部,增加结膜炎、角膜炎等眼部感染的几率。另外,过度用力按摩损伤眼周脆弱的皮肤和血管。

  还有其他靠谱的办法吗?

  “近视眼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在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病中起关键作用”是学界的共识。每天保证 2 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让眼睛暴露在自然光下,自然光中的特定波长能有效抑制眼轴增长,从而降低近视发生和发展的风险。这是因为眼轴过长是近视形成的本质原因,而自然光的刺激能对眼轴增长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在户外可减少近距离用眼,改善视觉环境。

  ▲图源:网络

  所以说,眼保健操可以为预防近视“打辅助”,必须配合其他科学的防治方法,如户外活动和科学用眼习惯等,才能管用。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看东西模糊、眼睛干涩、酸胀、疼痛,或者频繁眨眼、畏光等不适症状,千万不要寄希望于眼保健操来解决问题。这些症状可能是近视加深的信号,也可能是其他眼部疾病的表现。

  此时,最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到正规医院的眼科就诊,通过专业的检查明确病因,决定是否用药或配戴角膜接触镜(OK镜)、离焦镜等,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